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一、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是多少
1、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37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49085名;
2、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35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50214名;
3、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47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56423名;
4、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5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74258名;
5、湖南商学院在安徽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6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67557名;
6、湖南商学院在安徽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4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66422名;
7、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2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47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9490名;
8、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1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87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9775名;
9、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0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61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0702名;
10、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0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52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4089名;
11、湖南商学院在安徽2019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59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4101名;
12、湖南商学院在安徽2018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61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4258名;
二、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2-2018年录取分数线统计数据
1、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2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2022 | 安徽 | 理科 | 本一 | 537 | 49085 |
2022 | 安徽 | 文科 | 本一 | 547 | 9490 |
2、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1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2021 | 安徽 | 理科 | 本一 | 535 | 50214 |
2021 | 安徽 | 文科 | 本一 | 587 | 9775 |
3、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20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2020 | 安徽 | 理科 | 本一 | 547 | 56423 |
2020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525 | 74258 |
2020 | 安徽 | 文科 | 本一 | 561 | 10702 |
2020 | 安徽 | 文科 | 本二 | 552 | 14089 |
4、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19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2019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506 | 67557 |
2019 | 安徽 | 文科 | 本二 | 559 | 14101 |
5、湖南工商大学在安徽2018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2018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514 | 66422 |
2018 | 安徽 | 文科 | 本二 | 561 | 14258 |
三、湖南工商大学学校师资介绍和最新简介
湖南工商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南朝岳麓,东顾湘江。她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是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十三五”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首批百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1999年开始研究生培养工作。6个一级学科连续两年入选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全国排名进入前10%,分别居省内高校第1、2位。学校始建于1949年,校园占地1432.08亩,建筑面积57万余平方米。现有总值1.8亿余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00万余册的图书馆藏书。设有23个二级学院、108个科研机构。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有4个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2个省级“双一流”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专业特色智库,1个省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