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安徽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安徽638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2024-06-16 02:10:45 高考助手网

俗话说“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安徽高考出分后,考生和家长再次面临志愿大考:如何能把拼搏得来的分数运用得当,上如愿大学?此篇攻略帮大家介绍关于安徽638文科能上什么大学,具体可以报考哪些公办大学,以及如何根据分数选择适合的大学。

安徽638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一、安徽638文科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根据分数选择大学,分为分差法和位次法,我们有高考助手网智能大数据系统得知,安徽文科638分能上的大学名单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试验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安徽638分高考有哪些冲稳保院校名单呢,可以在下面系统一键生成:

聚志愿: 包含院校库专业库和职业库的查询功能,院校库内包含全国30个省份的所有统招院校;专业库内包含本科和专科的所有专业信息,职业库内包含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全部职业信息。内设筛选功能,北京用户可通过筛选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线上模拟填报地址入口:http://gk.juzhiyuan.com/

二、安徽638分文科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序号 大学名称 性质 科目/批次 招生省份 年份 最低数 位次
1 清华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2 642 12
2 北京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2 637 21
3 复旦大学(试验班)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2 626 74
4 复旦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2 630 49
5 上海交通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2 628 58

全国二本医科大学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
1安徽医科大学
2大连医科大学
3福建医科大学
4河北医科大学
5广东医学院
6昆明医科大学
7广东药学院
8成都中医药大学
9山西医科大学
10南京中医药大学
11广西医科大学
12成都医学院
13徐州医学院
14天津中医药大学
15辽宁医学院
16西安医学院
1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8湖北中医药大学
19安徽中医药大学
20贵阳医学院
21浙江中医药大学
22沈阳医学院
23宁夏医科大学
24泸州医学院
25新疆医科大学
26承德医学院
27湖北医药学院
28福建中医药大学
29潍坊医学院
30吉林医药学院
安徽高考状元最高分是谁 附历年高考状元名单分数
安徽高考第一名是谁2024年 附往年高考状元分数
安徽历年高考状元是谁及分数多少分
安徽高考最高分是谁 附历年高考状元成绩
2024年安徽高考状元名单是谁多少分
2024年安徽亳州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安徽芜湖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安徽马鞍山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安徽铜陵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安徽合肥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安徽蚌埠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安徽六安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三、近几年安徽文科638分录取的大学名单一览表

序号 大学名称 性质 科目/批次 省份 年份 最低数 位次
1 清华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2 642 12
2 北京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2 637 21
3 复旦大学(试验班)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2 626 74
4 复旦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2 630 49
5 上海交通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2 628 58
6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0 1468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43 606
8 同济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51 309
9 北京师范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53 260
10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类专业其它)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9 1496
11 南开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49 357
12 华中科技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41 663
13 华东师范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46 443
14 上海财经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49 370
15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9 1540
16 北京理工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6 965
17 电子科技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1 1310
18 西安交通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40 727
19 厦门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45 487
20 天津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9 773
21 东南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44 555
22 北京邮电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8 1621
23 中国政法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4 1151
2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9 778
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8 1569
26 中山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41 678
27 华南理工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3 1165
28 西北工业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8 1645
29 四川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41 666
30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外合作)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9 1539
31 北京外国语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8 857
32 上海外国语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4 1108
33 山东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8 825
34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外合作)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7 1720
35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0 1441
36 中南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7 885
37 湖南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7 933
38 重庆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8 835
39 中国传媒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9 819
40 华东政法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5 1891
4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7 1732
42 吉林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5 1050
43 华中师范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9 1532
4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0 1384
45 上海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1 1321
46 中国农业大学(中外合作)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3 2097
47 中国农业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4 1113
48 北京科技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6 1825
49 中央民族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3 1228
50 西南财经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8 1583
5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5 1860
52 西南政法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6 1789
53 西南政法大学(中外合作)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7 1749
54 苏州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2 1237
55 南京师范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1 1304
56 东北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7 1770
57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3 2110
58 中国海洋大学(中外合作)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4 2059
59 中国海洋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0 1432
60 华东理工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3 2086
61 北京交通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30 1434
62 暨南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4 2023
63 兰州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8 1570
64 河海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5 1898
65 东华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7 1709
66 东北师范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3 2145
67 西南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6 1815
68 福州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3 2092
69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1 624 2069
70 北京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0 648 21
71 复旦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0 642 55
72 上海交通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0 641 64
73 中国人民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0 638 91
74 南京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0 635 126
75 浙江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0 637 107
76 同济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0 624 353
77 北京师范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0 627 267
78 武汉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0 628 236
79 上海财经大学 公办 文科/本一 安徽 2020 630 213

改成平行志愿 为啥还是志愿难报?

平行志愿了,为什么家长还是志愿难报?

我们来回顾一下北京自2013年以来高考志愿填报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2013年以前,北京实行考前估分填报志愿,志愿模式为顺序志愿,第一志愿一所院校,第二志愿A、B、C三所院校。在这种志愿填报模式下一直以来就有很多家长抱怨志愿难报,首先是估分定位难,家长只能根据考生考前的一模、二模及平时成绩估分填报,高考完后好多学生会成绩变动较大;其次落榜率较高,特别是高分考生,一志愿和二志愿的学校相比层次相差悬殊。顺序志愿模式下,各高校会优先录取第一志愿的学生,一志愿没有录满的情况才会录取二志愿学生,比如一些有冲击北大清华这样一流名校的学生,一旦差一两分没有被录取,很多去北工大、首经贸这类的院校了,人大、中财等学校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因为这些学校在一志愿就已经录满了学生,这点对于他们来说这是非常难接受的。

2014年高考改革,顺应北京家长们的意见,首次迎来了平行志愿,实行考前估分小平行志愿,即一志愿A、B两所院校,第二志愿A、B、C三所院校。一开始家长都非常高兴,觉得志愿好报了,可是到了当年五月份真正开始填报的时候,家长们发现平行志愿并没有让志愿好报,他们仍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填报,首先,考前估分定位还是老问题;其次,第一年实行平行志愿,各院校的录取分数肯定会在以前的基础上上涨,到底会涨成什么样,家长们不知道;再者,平行的A、B两所院校之间究竟应该拉开多少分的梯度才是合理的,如何保障孩子去到理想的学校,家长们心里没底。对于家长们来说高考志愿填报依然是一件难事,于是大家开始抱怨高考改革不彻底。

到了2015届,北京高考志愿填报实行重大改革,实行考后知分、知排名填报志愿,并且是大平行的志愿填报模式,本科一、二、三批都有6个平行志愿院校,每个院校可以填报6个专业,这几乎完全满足了家长们先前的愿望。但在4月份一模后,家长新的困惑、难点又来了,例如以前理科2000名的考生可以进中央财经大学选择热门财经类专业,今年进校都没有把握,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无论一本、二本考生都比以前少了很多机会。到了6月份填报志愿的时候,家长们面临的问题还是同以前的家长类似,一是不知道第一年实行大平行志愿,各院校分数会在以前的基础上涨多少;二是即使填报6所学校,仍然不知道这6所学校应该怎样搭配组合才是合理的,一旦填报不合理,保底院校保不住,仍会有学生档案投不出去,出现没学上的情况,或者高分进入不理想的院校。

为什么家长一直以来总是觉得志愿难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经验,都是第一年做高三学生家长。像天津、河南等省份已实行大平行志愿多年,一旦出分填报时,家长们也从未感过轻松。所以,无论高考志愿填报模式发生怎么样的改革,不管是考前报还是考后报,顺序志愿还是平行志愿,小平行还是大平行,新晋高三的家长都会觉得不好报,无从下手。

总结起来家长缺乏三个方面的经验:信息、方法和心理。

首先是信息,家长和考生对大学和专业了解少。每个孩子在填志愿的时候要涉及到上百所大学和上百个专业,现阶段的很多家长是80年代90年代上过大学的,现在的大学、专业、跟80年代90年代的大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大学只分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现在的大学先分提前批,本科一批、二批、三批,提前批又分A段、B段、C段,本科一批中有985、211大学和普通重点大学,同样是本科二批院校,又有在京二本外地一本招生的院校,大学之间的层次是千差万别的,就读了不同的学校对将来孩子的发展可能也是完全不同的。专业同大学一样,在以前,某所学校的一个专业如果有三个博士生导师,那么这个专业有可能在全国都能进前十。可是现在博士生导师已经不再是我们衡量一个专业优势的唯一指标了,家长们可能没听说过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一级学科排名、基地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这些名词。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大学专业信息、指标你都不了解,那么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是将自己置身在茫茫大海中,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靠岸点。可想而知这样选出来的大学专业,对孩子将来的长远发展一定是有影响的。

其次是方法,家长对志愿填报的规则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缺少数据,更对录取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有的家长不能真正理解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做出来的志愿方案未必合理。家长大都看到的只是平行志愿的好处:扩大了考生的择校范围,提高考生的录取率和投档率,增加了高分考生被投档、录取的机会,降低了考生填报的难度,但对它暗藏的许多风险认识不足,如录取分数变化、《招生简章》的录取规则、专业级差、身体条件方面的限制等等。家长在看往年录取数据的时候也是过于片面化,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上一年的录取数据,今年的大平行志愿模式下,分数普涨,理科90%的一本院校录取排名上涨,文科也有80%的院校录取排名上涨。往年比本科线高40分50分录取的院校,今年要高80分才能去。如何准确把握志愿录取规则?如何准确解读录取数据?这些对家长而言都是难题。

最后是心理方面,包括有效沟通、权衡、适时激励等。

有的家庭,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如好良好地与孩子沟通。不管家长在外面是什么身份,总经理也好,干部也好,在孩子眼里,你只是父母,你说的话,孩子很可能不听、不信,你跟孩子没法沟通。沟通这一块是需要提前做工作的,否则你只能看着孩子往错误的方向走却无法阻止。如果不解决好沟通问题,最后完成的志愿方案总会是不如人意的,而受影响的最终也还是落到孩子身上。

另外大学、专业、地区等多因素的权衡也让家长颇感为难。能上好大学,进热门专业难,专业能进了,院校层次下来了,要想院校、专业都满足,去外地的院校可以,但离开北京了;填报志愿的时候,还会受到爷爷、奶奶等家庭长者的影响,还会考虑孩子自理能力,性格因素、性别、安全、饮食、气候、就业等太多的因素,如何权衡?

都知道提高成绩重要,如何适时激励,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好。去年有个学生,成绩一般,高三伊始就定目标为北工大,并为此制定学习计划,认真执行,家长知道以目前的成绩要想实现目标至少需要提升80分,觉得希望渺茫,担心不成功孩子承受不了,三番五次做学生工作,最后孩子终于认识到父母意见的“正确性”,上北京工业大学可能性不大,从此对学习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家长不知在此阶段气可鼓不可泄,真正理智的时候是在6月份。我们往年有这样的一个案例,考生成绩中等,能上北工大,学习不温不火,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觉得孩子学习不上进,如果努力的话,涨几十分是很正常的。后来我们老师在与考生面谈交流过程中,了解其未来的职业理想是进大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做管理者、当白领。老师就引导孩子,500强等大企业招人是有要求的,一般要求985,211大学,性名牌大学会更好,北京工业大学虽是一所优秀的211大学,但她是北京市市属的,算不上名牌大学,还有部属的211大学,还有985等性大学、例如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考生表示非常想去这类名校,咨询老师就告诉孩子以他现在的成绩上不了这样的名校,至少还差50分。考生很有信心,认为自己成绩会上升,并开始自己计算数学、物理、英语各科能提多少分。此时老师建议他回学校找各科老师聊一聊,自己到底能有多大提分空间。过了一段时间家长打来电话,特别高兴地告诉我们,孩子学习状态非常好,班主任老师反映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晚自习室。面谈起到了激励作用,考生最终被天津大学录取。报志愿不仅仅填报大学、专业,适时的激励很有必要,并且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