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安徽高考分数线 > 正文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06-17 15:19:03 高考助手网

一、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是多少

1、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50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45964名;

2、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31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42948名;

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9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25021名;

4、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55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20803名;

5、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59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22452名;

6、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22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90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45544名;

7、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21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6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45866名;

8、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20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2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40440名;

9、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19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9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40707名;

10、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18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6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42096名;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22-2018年录取分数线统计数据

1、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22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2 安徽 理科 本二 450 145964
2022 安徽 文科 本二 490 45544

2、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21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1 安徽 理科 本二 431 142948
2021 安徽 文科 本二 526 45866

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20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0 安徽 理科 本二 469 125021
2020 安徽 文科 本二 512 40440

4、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19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19 安徽 理科 本二 455 120803
2019 安徽 文科 本二 519 40707

5、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2018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18 安徽 理科 本二 459 122452
2018 安徽 文科 本二 506 42096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云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招生计划在浙江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江苏高考多少分能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山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贵州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湖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江苏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内蒙古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年浙江高考多少分能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河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招生计划在河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校师资介绍和最新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合作双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和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建校至今已有35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校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合作双方共同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6年至2020年,学校先后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扬“敢为天下先”和“爱国奉献”的精神,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为三大核心战略,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双轮驱动,深入推进落实“省市共建”、“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和“冲补强”提升计划各项任务,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选准方向、抓好重点,创新机制,加快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学校现有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