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北京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06-15 09:30:22 高考助手网

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是多少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22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32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9817名;

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22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76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2334名;

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21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5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20111名;

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21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60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4215名;

5、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20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39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9928名;

6、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20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58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6423名;

7、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9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8104名;

8、泰山医学院在北京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2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9538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22-2018年录取分数线统计数据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22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2 北京 综合 物 或 化 或 生 本科 532 19817
2022 北京 综合 物 和 化 本科 576 12334

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21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1 北京 综合 物 或 化 或 生 本科 525 20111
2021 北京 综合 物 和 化 本科 560 14215

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20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0 北京 综合 物 或 化 或 生 本科 539 19928
2020 北京 综合 物 和 化 本科 558 16423

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19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19 北京 理科 - 本科 519 18104

5、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2018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18 北京 理科 - 本二 512 19538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北京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年云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在黑龙江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河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年山西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广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吉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宁夏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在安徽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广东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有哪些专业比较好 附2024年开设专业一览表

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校师资介绍和最新简介

为优化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布局,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融合改革,整合原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资源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经教育部批准,2019年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正式成立,同时挂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牌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山东省最大的医学科学研究机构,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冲一流”高校。校(院)在济南、泰安设有校区,在济南、青岛、济宁等地建有研究机构,总占地面积6000余亩。主校区位于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核心区域(济南市青岛路6699号),占地面积约2600亩,规划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泰安校区占地3000余亩,校舍面积82万平方米。章丘生物医药产业园占地 556.6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校(院)有在职职工19037人(含附属医院),其中两院院士7人(含双聘院士3人),国家“*”专家、“*”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69人,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