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重庆高考分数线 > 正文

重庆618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2024-06-15 09:49:46 高考助手网

俗话说“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重庆高考出分后,考生和家长再次面临志愿大考:如何能把拼搏得来的分数运用得当,上如愿大学?此篇攻略帮大家介绍关于重庆618历史能上什么大学,具体可以报考哪些公办大学,以及如何根据分数选择适合的大学。

重庆618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一、重庆618历史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高考根据分数选择大学,分为分差法和位次法,我们有高考助手网智能大数据系统得知,重庆历史618分能上的大学名单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今年重庆618分高考有哪些冲稳保院校名单呢,可以在下面系统一键生成:

高考Ai志愿助手:网站功能数据最全的网站,系统功能比较齐全,内含20余个功能模块,从分数录取到院校专业介绍,涵盖全部填报筛选大学的功能组,为考生及家长节约筛选时间,通过高考志愿智能推荐、志愿咨询、前辈观点等板块,高考考生可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高考目标院校。线上模拟填报地址入口:http://zy.gkjzy.com/

二、重庆618分历史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序号 大学名称 性质 科目/批次 招生省份 年份 最低数 位次
1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23 302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3 508
3 同济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6 432
4 北京师范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28 235
5 武汉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28 235
6 南开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6 432
7 华中科技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06 685
8 华东师范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0 586
9 上海财经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9 368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0 586
11 西安交通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0 586
12 厦门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6 432
13 天津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09 610
14 东南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08 635
15 中国政法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1 559
1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4 482
17 中山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1 559
18 中央财经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1 559

高考填完志愿多久能查结果

高考各批次的录取结果公布一般也是按照填报高考志愿时的顺序进行的,高考提前批次的录取结果是最先公布的,一般在8月初就会陆续公布结果。

提前批次的高考录取工作完成后就是要进行本科批次的高考录取工作了,一般在8月中下旬左右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录取结果会陆续公布下来。最后就是专科批次的高考录取结果公布时间了,一般专科批次的高考录取结果会在9月中下旬之前完成录取工作。可关注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发布详细准确信息。

重庆高考状元名单2024年是谁 附往年重庆高考状元学校分数
重庆高考状元最高分是谁 附历年高考状元名单分数
重庆高考第一名是谁2024年 附往年高考状元分数
重庆历年高考状元是谁及分数多少分
重庆高考最高分是谁 附历年高考状元成绩
2024年重庆高考状元名单是谁多少分
2024年重庆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重庆县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重庆高考状元哪个学校名单是谁多少分,附历年状元分数和名单
重庆的历年高考状元分数和学校名单(汇总)
2024年重庆高考状元是谁(最高分哪个学校)
2024年今年重庆高考状元最高分是谁,状元多少分哪个学校

三、近几年重庆历史618分录取的大学名单一览表

序号 大学名称 性质 科目/批次 省份 年份 最低数 位次
1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23 302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3 508
3 同济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6 432
4 北京师范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28 235
5 武汉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28 235
6 南开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6 432
7 华中科技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06 685
8 华东师范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0 586
9 上海财经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9 368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0 586
11 西安交通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0 586
12 厦门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6 432
13 天津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09 610
14 东南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08 635
15 中国政法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1 559
1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4 482
17 中山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1 559
18 中央财经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2 611 559
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33 587
20 华中科技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27 788
21 华东师范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33 587
22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31 642
23 北京理工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25 862
24 电子科技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13 1462
25 西安交通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28 755
26 东南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31 642
27 华南理工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16 1297
28 西北工业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10 1661
29 四川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22 1007
30 北京外国语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31 642
31 上海外国语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27 788
32 山东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23 959
33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12 1524
34 中南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24 918
35 湖南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18 1192
36 重庆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12 1524
37 中国传媒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23 959
38 华东政法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9 1725
39 吉林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20 1100
4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3 2188
41 上海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18 1192
42 中国农业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9 1725
43 北京科技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9 1725
44 中央民族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8 1800
45 西南财经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8 1800
46 苏州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5 2025
47 南京师范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8 1800
48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4 2105
49 中国海洋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8 1800
50 北京交通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13 1462
51 深圳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4 2105
52 兰州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11 1592
53 华南师范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7 1873
54 东华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3 2188
55 北京林业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04 2105
56 南京审计大学 公办 历史/本科 重庆 2021 612 1524

01.平行志愿是什么意思

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同一录取批次的院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院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平行志愿投档规则为: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等院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数和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向各有关高等院校提供生源分布统计;高等院校根据生源分布情况确定招生计划微调方案和调档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计划数的105%)后,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等院校的要求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总分相同,按文理科不同的单科顺序排序),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

平行志愿增加了考生的院校选择空间,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风险,减少了在高考录取过程中的“撞车”现象。同时,实行平行志愿,能够做到在充分尊重考生志愿的基础上,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增加了招生录取的公平性。

02.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法:

特点:平行志愿所填报的几所学校关系是平行的,都看做是第一志愿,但也有先后顺序。

录取原则:分数优先遵从志愿依次检索一次投档。

投档、录取方法:

1、分数优先:高考结束后省招办将所有的考生按类别(文科、理科)从分数高——低排成一队,根据考生的排名,从前到后依据考生的志愿向高校投档,只要前一个考生还没有投档,就不会投档后面的考生;

2、遵从志愿:省招办只向考生填报的志愿学校投档,考生没有填报的学校省招办不会投档;

3、依次检索:填报平行志愿各个省份是有区别的,一般可以填报几所高校(这里以填报四所学校为例,分别是A/B/C/D学校)。当投档到某个考生时,先看A学校,如果此时A学校还有招生名额,就将考生投档到A学校,该考生的投档就完成了,后面的B/C学校就不再投检索了;如果此时A学校已经招满了,就继续检索B学校,情况同前直至D学校,如果D学校也已经招满了,那该考生只能滑档,等待进入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了。

4、一次投档: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在一个批次中,只有一次投档的机会,如前所说,如果考生投档到A学校,由于某些原因(如专业录取分数不够)被A学校退档,那是不可能再投档到后面的B/C/D学校的,只能等待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

03.填报平行志愿有哪些基本策略?

科学填报平行志愿应把握以下五个原则:

1、把握“有效落差”原则。平行志愿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增加了考生选择院校的空间,往往一次可以选择四所院校,但考生在填报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这四个选择,不能一味盲目追求知名院校、热门院校。也就是填报的学校要有梯度。

2、把握“适度博弈”原则。在平行志愿的四所院校中,可以选一所往年录取线比自己高10-20分的院校进行适度博弈,追求一种大家可能在认识上出现的盲区。

3、把握“选择适中”原则。实行平行志愿切实减少了高考录取“撞车”现象,但并不代表没有“撞车”现象。所以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还是要具备一些应有的风险意识,在四个平行志愿中选择两所和自己考分相适应的院校进行填报,以提高自己志愿的有效性。

4、把握“保底录取”原则。在四个院校志愿填报中,一定要有一所确保录取到符合自己最低要求的院校。

5、把握“专业梯度”原则。实行了平行志愿之后,所有录取院校的分数级差出现“扁平”现象,专业“撞车”成了考生是否录取的很大风险,专业已满,不服从专业调剂已成为院校退档的一个最主要理由。所以,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在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最低要求的情况下,一定要掌握专业梯度,服从专业调剂。

可以归纳为:一冲、二稳、三保底,学校有梯度,专业要服从。

04.平行志愿录取规则和填报技巧

高考平行志愿录取时,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对同一科类分数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即所有考生排一个队列,高分者优先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的院校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院校。

普通类平行志愿投档过程为排序-检索(分档)-投档-录取。平行志愿投档原则为“位次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即在同一科类某批线上,按考生投档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确定考生位次,然后按考生的位次逐个检索考生所填的志愿院校。

一经检索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投档到该院校,平行的后续志愿即终止检索,一轮投档结束。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

提高平行志愿录取率的填报技巧

1、正确参考往年招生高校录取平均分和位次。

高校录取统计数据中,高校录取平均分尤其是各专业平均分比参考最低、最高分更有效。

分差是确定录取相对位置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生的成绩或学校(专业)的录取分数与它所在批次的省控线之间的差。考生用自己的高考分差(考生成绩-批次录取控制线)与所定学校的往年的分差(学校录取线-批次录取控制线)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分差大于学校往年的分差的最大值,则录取的概率很大。

需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在参考拟报高校往年的录取平均分数线时,不能仅参考其前一年的录取分数,而要分析该校近三年的平均录取分数线。

2、合理安排院校梯度和顺序。

如何把握平行志愿之间的的梯度?考生和家长不妨参考“口诀”“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冲一冲:把有希望够得着的理想学校作为A志愿;稳一稳:把与自己成绩“门当户对”的学校作为B志愿;保一保:把比自己成绩稍低点的学校作为C志愿;垫一垫:将D志愿学校作为垫底学校。这样的话,几所学校就形成了梯度配置顺序。不过,要注意的是,“冲一冲”要慎重,要有一定把握,而不是盲目乱冲。

3、谨慎对待“服从调剂”

考生如果确认“服从调剂”,一方面可增加录取的机会;另一方面极可能调剂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是你愿意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因此,考生既要充分重视,又要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