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福建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06-16 12:42:54 高考助手网

一、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是多少

1、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22年历史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2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32220名;

2、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21年历史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55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33595名;

3、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22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34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90988名;

4、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21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2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89524名;

5、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02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87853名;

6、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93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85956名;

7、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77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83431名;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22-2018年录取分数线统计数据

1、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22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2 福建 历史 历史+不限选考科目 本科 462 32220
2022 福建 物理 物理+不限选考科目 本科 434 90988

2、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21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1 福建 历史 历史+不限选考科目 本科 455 33595
2021 福建 物理 物理+不限选考科目 本科 422 89524

3、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20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0 福建 理科 - 本科 402 87853

4、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19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19 福建 理科 - 本二 393 85956

5、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2018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18 福建 理科 - 本二 377 83431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招生计划在湖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四川高考多少分能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黑龙江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招生计划在陕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甘肃高考多少分能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招生计划在河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招生计划在湖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招生计划在山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招生计划在浙江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江苏高考多少分能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年云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三、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学校师资介绍和最新简介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地处大连软件园核心区域,占地面积8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9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学校基于中国IT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紧密把握市场机遇、瞄准产业发展前沿,聚焦“泛IT+健康医疗科技”领域,设置了14个教学机构,35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特色高职为辅,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校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理念,构建了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的运行机制,创造性地提出并在全校范围实施了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企业需求的互补对接。 2000年建校之初,学校就明确了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办学20年来,学校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理念,紧密依托东软的IT服务优势和大连高新区的产业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