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甘肃高考分数线 > 正文

甘肃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南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05-04 15:47:44 高考助手网

一、甘肃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南民族大学

1、2022年甘肃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南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4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4299名;

2、2022年甘肃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4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1276名;

3、2021年甘肃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南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7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2729名;

4、2020年甘肃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66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2096名;

5、2020年甘肃高考理科类考生上中南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9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1586名;

6、2022年甘肃高考文科类考生上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9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6743名;

7、2021年甘肃高考文科类考生上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06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7293名;

8、2021年甘肃高考文科类考生上中南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2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4087名;

9、2020年甘肃高考文科类考生上中南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4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831名;

甘肃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南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二、中南民族大学在甘肃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中南民族大学在甘肃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甘肃 2022 理科 本一 441 34299 国民委
甘肃 2022 理科 本一 448 31276 国民委
甘肃 2022 文科 本一 490 6743 国民委
甘肃 2022 文科 本一 507 4101 国民委

2、2021年中南民族大学在甘肃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甘肃 2021 理科 本一 440 34827 国民委
甘肃 2021 理科 本一 471 22729 国民委
甘肃 2021 文科 本一 506 7293 国民委
甘肃 2021 文科 本一 528 4087 国民委

3、2020年中南民族大学在甘肃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甘肃 2020 理科 本一 466 32096 国民委
甘肃 2020 理科 本一 492 21586 国民委
甘肃 2020 文科 本一 528 6555 国民委
甘肃 2020 文科 本一 548 3831 国民委
2024年甘肃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南民族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年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南民族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年天津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南民族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中南民族大学在江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2-2018)
2024年河南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南民族大学(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中南民族大学在江苏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2-2018)
中南民族大学在山东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2-2018)
中南民族大学教务系统官网登录入口:http://ssfw.scuec.edu.cn/
中南民族大学有哪些专业比较好 附2024年开设专业一览表
中南民族大学怎么样 口碑和学校评价好不好
2023年中南民族大学是公办还是民办 值得报考吗
2023年中南民族大学是985还是211大学 是否入选

三、中南民族大学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共建高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办学基础稳步夯实。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9000余人。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型硕士点。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国家级14个),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国家级“新工科”项目4项、“新农科”项目5项、“新文科”项目4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各类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8%。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培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9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761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1篇;发表SCI期刊论文1373篇,其中一区论文279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45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27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3项;制定中药材艾叶国际标准1项;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院入选2017年度中国核心智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互联网+中华文明”全国示范基地。学校位列2019年全国高校C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第86位,自然指数2020年度排124位,学报人文社科版、自科版全部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级。学校影响不断扩大。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是非“985”“211”高校中唯一获批单位;2001年、2006年、2016年,连续三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成绩优异。2017年8月,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9月,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建校70年来,累计培养了15万余名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校承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建设多个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1221”精准扶贫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616”对口支援长阳县、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定点帮扶恩施市基础教育、博士服务团、“三万”活动、科技副县长、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等“十大工程”,累计派出干部、教师144人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与恩施州、铜仁市、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黔西南州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与武陵山片区、巴林右旗、德保县、乐安县等地区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文化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学校与境外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互访互学等深度合作。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等精神,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大力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被国务院、国家民委、湖北省、武汉市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等称号。多次被湖北省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委中心组”“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9年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获得教育部、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湖北省十佳班主任”“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一大批优秀师生代表。进入******,启航新征程。学校将以************************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