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甘肃高考分数线 > 正文

甘肃609分物理能上什么大学,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2024-06-15 08:19:33 高考助手网

俗话说“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甘肃高考出分后,考生和家长再次面临志愿大考:如何能把拼搏得来的分数运用得当,上如愿大学?此篇攻略帮大家介绍关于甘肃609理科能上什么大学,具体可以报考哪些公办大学,以及如何根据分数选择适合的大学。

甘肃609分物理能上什么大学,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一、甘肃609理科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根据分数选择大学,分为分差法和位次法,我们有高考助手网智能大数据系统得知,甘肃理科609分能上的大学名单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海淀区)、同济大学(医学类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今年甘肃609分高考有哪些冲稳保院校名单呢,可以在下面系统一键生成:

高考Ai志愿助手:网站功能数据最全的网站,系统功能比较齐全,内含20余个功能模块,从分数录取到院校专业介绍,涵盖全部填报筛选大学的功能组,为考生及家长节约筛选时间,通过高考志愿智能推荐、志愿咨询、前辈观点等板块,高考考生可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高考目标院校。线上模拟填报地址入口:http://zy.gkjzy.com/

二、甘肃609分理科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序号 大学名称 性质 科目/批次 招生省份 年份 最低数 位次
1 北京大学医学部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24 236
2 复旦大学医学院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15 364
3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类专业)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11 437
4 中国人民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07 528
5 南京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14 382
6 南京大学(苏州市)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18 307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09 480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海淀区)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15 364
9 同济大学(医学类专业)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596 883
10 华中科技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01 712
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597 852
12 北京理工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596 883
13 西安交通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02 667

二本最好的传媒大学有哪些

二本最好的传媒大学1、浙江传媒学院

这所传媒学院作为我国二本传媒学院中排名最靠前的一所,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建校30多年来学校为中央和地方传媒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二本最好的传媒大学2、山西传媒学院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多年来为中央和各级各类传媒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业界人士口中有“老华广”之称。作为我国第三大传媒院校,是全国三所公办传媒本科院校之一,实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二本最好的传媒大学3、四川传媒学院

它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优秀院校、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等称号。

甘肃高考状元最高分是谁 附历年高考状元名单分数
甘肃高考第一名是谁2024年 附往年高考状元分数
甘肃省2024年高考前100名 今年高考状元是谁
甘肃高考最高分是谁 附历年高考状元成绩
甘肃历年高考状元是谁及分数多少分
2024年甘肃高考状元名单是谁多少分
2024年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甘肃陇南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甘肃嘉峪关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甘肃天水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甘肃武威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2024年甘肃庆阳市高考状元是谁哪个学校最高分多少分

三、近几年甘肃理科609分录取的大学名单一览表

序号 大学名称 性质 科目/批次 省份 年份 最低数 位次
1 北京大学医学部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24 236
2 复旦大学医学院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15 364
3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类专业)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11 437
4 中国人民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07 528
5 南京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14 382
6 南京大学(苏州市)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18 307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09 480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海淀区)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15 364
9 同济大学(医学类专业)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596 883
10 华中科技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01 712
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597 852
12 北京理工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596 883
13 西安交通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2 602 667
14 同济大学(中外合作)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599 1456
15 同济大学(医学类专业)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12 887
16 同济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14 817
17 北京师范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09 986
18 武汉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598 1511
19 南开大学(津南区)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10 952
20 南开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21 603
21 华中科技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07 1071
22 上海财经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12 887
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06 1119
24 北京理工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07 1071
25 电子科技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598 1511
26 西安交通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13 854
27 厦门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594 1729
28 天津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01 1368
29 天津大学(南开区)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601 1368
30 东南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594 1729
31 西北工业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1 595 1661
3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少数民族)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16 1291
33 同济大学(中外合作)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13 1449
34 北京师范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16 1291
35 武汉大学(少数民族)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594 2598
36 武汉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20 1141
37 南开大学(化学类专业其它)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19 1172
38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15 1348
39 北京理工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17 1250
40 电子科技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08 1730
41 厦门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07 1774
42 天津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11 1560
43 天津大学(南开区)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12 1500
44 东南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16 1291
45 北京邮电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599 2258
46 中国政法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594 2598
47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13 1449
48 中山大学(深圳市)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24 985
49 华南理工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01 2104
50 西北工业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04 1936
51 中央财经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604 1936
52 四川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594 2598
53 首都医科大学 公办 理科/本一 甘肃 2020 595 2516

高考志愿填报十大误区

1、一门心思奔名校

请注意:“名牌”大学并非都是优势专业!

有的考生父母认为志愿填报就是填报院校,一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才能代表成功。

不可否认,“211”、“985”、“双一流”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相对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择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则是不明智的。

因为“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而普通高校也不乏一些有特色、实力强的专业

因此,在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2、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填报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有上述可见,招生章程是考生了解各高校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径,是填报志愿不可或缺参考资料

3、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

平行志愿的实行虽然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但同时也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

以6个院校志愿为例,志愿原则应符合冲、争、稳、守、保、垫,就是要求考生合理组合志愿,以提高每个志愿的有效性

4、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冷热”结合对考生更有利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经常会存在一个误区:盲目拥挤热门专业。小编也经常收到提问“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报考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首先,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

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身实力不是很强的话,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

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5、只凭名称来选择

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似,实则存在很大的差异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的另外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容一概不知。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似,但实则存在很大的差异。

6、不服从专业调剂

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可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达到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

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的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准备,甚至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但若不服从专业调剂,则有可能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7、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平行志愿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减少风险,但不代表不存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被退档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目标太高,且不服从调剂;考生身体条件不符合所填报的专业要求;单科成绩过低,不满足专业对部分单科的要求。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一种情况是院校定位太高,院校志愿投档分均高于自己的高考分,导致无法被投档;还有一种情况,院校定位过低,失去了冲更好院校的机会。

3、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梯度的风险

院校志愿梯度要根据高考分数和志愿个数来决定,不能过小,过小会导致没有梯度,造成志愿浪费;也不能过大,过大容易浪费考生的分数,除非在这个区间没有考生适合报考的院校。

8、选择专业时不考虑兴趣和特长

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到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

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9、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

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充分表露。

有些父母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

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如果父母代为选择的专业孩子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上大学就会造成一个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是应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

10、按照往年录取分数来填报

高校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

“老师,今年xx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xx学校吗?”在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分数是考生和家长们咨询我们最多的题目。

家长会把分数误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谁都无法准确知道。

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

可是目前大多家长还是采用"简单分数法、两线差分法",跟随分数变化大,准确性根本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