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广东高考填志愿 > 正文

广东有哪些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专科)

2024-01-10 14:35:03 高考助手网

广东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有: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本文介绍的广东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均不是独立建制的中外合办大学,而是面向山东省招收中外合办专业的广东省内普通大学)具体名单如下,一起来看看来看看吧。

广东有哪些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本科+专科)

一、广东有哪些中外合作办学大学

广东中外合作办学的一本大学有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中外合作办学的二本大学有广州航海学院、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惠州学院。

从2022年广东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分数来看:

在广东物理类考生,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分数最高的是暨南大学,至少需要594分才能录取,分数最低的是惠州学院,469分就能考上。

学校名科目批次专业组2022分数
暨南大学物理本科批205组(中外合作)594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本科批219组(中外合作)587
深圳大学物理本科批241组(中外合作)581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本科批218组(中外合作)575
华南农业大学物理本科批252组(中外合作)552
华南农业大学物理本科批253组(中外合作)546
广州大学物理本科批241组(中外合作)538
东莞理工学院物理本科批219组(中外合作)530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物理本科批215组(中外合作)495
广州航海学院物理本科批206组(中外合作)494
岭南师范学院物理本科批216组(中外合作)487
韩山师范学院物理本科批216组(中外合作)484
惠州学院物理本科批242组(中外合作)469

在广东历史类考生,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分数最高的是华南农业大学,至少需要559分才能录取,分数最低的是惠州学院,474分就能考上。

学校名科目批次专业组2022分数
华南农业大学历史本科批204组(中外合作)559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本科批209组(中外合作)558
广州大学历史本科批251组(中外合作)521
岭南师范学院历史本科批207组(中外合作)478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本科批225组(中外合作)476
惠州学院历史本科批215组(中外合作)474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

1.2+2模式:即在国内学两年,国外学两年。学生在国内须完成国外大学一、二年级的大部分课程,包括一些专业课程,其余课程在国外大学完成并获得学士学位

2.3+1模式:即在国内学三年,国外学一年。学生在国内须完成国外大学前三年的大部分课程,最后一年到国外大学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并获得学士学位

3.4+0模式:即完全不出国的“本土留学”。所有本科课程全部在国内学习,外国合作院校提供教材、师资,按照外国院校的本科计划授课,最后获得学士学位。

三、广东部分中外合作大学介绍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目前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暨南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广州复办。改革开放后,学校快速发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15年6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10月24日,************、******、中央************莅临暨南大学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暨南大学坚持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2019年8月,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建设暨南大学。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现有“三校区四校园”,包括广州校区石牌校园、大学城校园,佛山校区南海校园和汕尾校区滨海校园,总占地面积5328亩。学校设4个学部、42个学院、14个研究院(中心),1个书院。

华南师范大学创办于1933年,师范教育史可溯源至1921年创建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学校革命传统深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复兴民族”是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林砺儒、杜国庠、陈唯实、王燕士、马肖云等著名教育家曾先后担任学校校长。吴三立、王鹤清、盛叙功、王越、阮镜清、黄友谋、郭大力、潘炯华、饶宗颐、罗浚、叶述武、叶佩华、汪德亮、李镜池、李匡武、康白情、朱勃、刘颂豪、孙儒泳等众多名家名师先后在校执教。近90年来,一代代华师人秉承建校之初“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宗旨, 践行“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扎根南粤,笃志树人,为国家培养了90余万教师和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