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一、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是多少
1、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47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40866名;
2、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48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34003名;
3、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184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207554名;
4、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87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05537名;
5、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69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13453名;
6、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46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15435名;
7、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2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4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52868名;
8、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1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13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50575名;
9、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1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244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25739名;
10、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0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81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51009名;
11、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19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88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51725名;
12、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18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4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40232名;
二、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2-2018年录取分数线统计数据
1、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2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2022 | 广西 | 理科 | 本二 | 347 | 140866 |
2022 | 广西 | 文科 | 本二 | 424 | 52868 |
2、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1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2021 | 广西 | 理科 | 本二 | 348 | 134003 |
2021 | 广西 | 理科 | 专科 | 184 | 207554 |
2021 | 广西 | 文科 | 本二 | 413 | 50575 |
2021 | 广西 | 文科 | 专科 | 244 | 125739 |
3、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20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2020 | 广西 | 理科 | 本二 | 387 | 105537 |
2020 | 广西 | 文科 | 本二 | 381 | 51009 |
4、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19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2019 | 广西 | 理科 | 本二 | 369 | 113453 |
2019 | 广西 | 文科 | 本二 | 388 | 51725 |
5、广东理工学院在广西2018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2018 | 广西 | 理科 | 本二 | 346 | 115435 |
2018 | 广西 | 文科 | 本二 | 424 | 40232 |
三、广东理工学院学校师资介绍和最新简介
学校简介发布日期:2019-08-13 广东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始于1995年创办的肇庆科技培训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升格本科并更名为广东理工学院。2018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评审。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面积最大和最具潜力的主体城市肇庆市,经过20多年的努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现共有3个校区(高要校区、玑东校区和鼎湖校区),占地总面积1520.6亩。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0500余人,教职工1700余人。学校设有经济管理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现有9个二级院系,另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基础课教学部。现共有33个本科专业和26个专科专业,拥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6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艺术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部署并加强工科学科专业建设,重视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关联的应用技术研究。在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智能制造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