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贵州高考填志愿 > 正文

贵州师范大学怎么样 口碑和学校评价好不好

想要报考贵州师范大学的考生和家长一定想知道贵州师范大学怎么样好不好口碑如何。为了让考生和家长有一个全面对贵州师范大学的了解,高考助手网小编整理了一些贵州师范大学基本资料和贵州师范大学的口碑评价,供各位考生参考,希望能帮助到考生和家长。

贵州师范大学怎么样 口碑和学校评价好不好

一、贵州师范大学口碑评价怎么样

1.贵师这些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相信未来几年会越来越好,其总体水准在中国所有大学当中位列中等,专业重点突出三科:数学,地科,思想政治,为面目渐新的师大加油吧!

2.挺不错的,如果你是文科生可以报地环的,其他几个师范类专业也不错!并且在贵州本省贵师大排名第二,比起来其他本科好多咯!

3.我就是师大的学生,师大的英语和汉语言文学是比较好的两个专业了,据我的了解,过专8的不是很多,毕竟专8不好过,出来的话当老师应该很好找工作。

4.贵州师范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在贵州还算差不多,在贵州除了贵大就属贵州师范大学好了。大一的新生要到白云区的校区上课,大三可能调回到市里的主校区上课,师资力量还行就看你要和谁比了。新校区住宿当然还可以了,就是离市里远了一点,不过想学习还是可以的安下心的。至于就业之类的要看你的选择了,在贵州找还不算难,毕竟也是重点本科。

5.贵州师大日语是强项,英语也还可以。

6.地理位置很好的大学。地处市中心 离美食 医院(省医和贵医附院)都很近。好方便哦,经常过来吃东西。

7.贵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很好的专业。

8.挺不错的,如果你是文科生可以报地环的,其他几个师范类专业也不错!并且在贵州本省贵师大排名第二,比起来其他本科好多咯!

9.还可以,在贵州,除贵大,那就是师大了。师大的校园环境要比贵大差点,但师大在市区,交通方便,想干什么都行。

10.我就是贵师大的,读了三年我认为学校还是可以的,花溪校区那边的条件可以,而且我觉得学风是很好的,图书馆满是看书的人。

二、贵州师范大学特色专业名单

序号评级名称数量专业/学科名称
1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心理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
2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4生态学,教育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
3省级重点学科13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音乐与舞蹈学,心理学,人文地理学,计算数学,思想政治教育,植物学,中国近现代史,文艺学,数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自然地理学
4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化学,历史学,体育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天文学,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5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环境设计,舞蹈学,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造价,园艺,园林,环境科学,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广播电视学,日语,社会工作,美术学,音乐学,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化学,历史学,体育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
6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1中国史,生态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生物学,计算数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旅游管理
7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7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8省级特色专业4应用化学,电子商务,物理学,教育技术
9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教育学,旅游管理
10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土木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冶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1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15美术学,音乐学,化学,生物技术,旅游管理,英语,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历史学,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

三、贵州师范大学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是“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教育领域)”。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有师生交流项目,设立有瑞士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中心(培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