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海南高考分数线 > 正文

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05-02 10:50:32 高考助手网

一、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1、2022年海南高考(化 或 生)类考生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2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6612名;

2、2022年海南高考(不限)类考生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8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3954名;

3、2021年海南高考(化 或 生)类考生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16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6599名;

4、2021年海南高考(不限)类考生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7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4735名;

5、2020年海南高考(化 或 生)类考生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3)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2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4270名;

6、2020年海南高考(不限)类考生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7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3400名;

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海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海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海南 2022 综合 化 或 生 本科 523 26612 市政府
海南 2022 综合 不限 本科 580 13954 市政府

2、2021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海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海南 2021 综合 化 或 生 本科 516 26599 市政府
海南 2021 综合 不限 本科 571 14735 市政府

3、2020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海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海南 2020 综合 化 或 生 本科 521 24270 市政府
海南 2020 综合 不限 本科 575 13400 市政府
2024年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招生计划在陕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招生计划在海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四川高考多少分能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招生计划在江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招生计划在山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福建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2-2018)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有哪些专业比较好 附2024年开设专业一览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务系统官网登录入口:http://jwc.cque.edu.cn/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怎么样 口碑和学校评价好不好
202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985还是211 是否入选
2023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值得报考吗

三、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文为主的多科性地方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始建于1954年,历经重庆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重庆教育学院三个时期。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重庆教育学院基础上改建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做精做优师范教育、做特做强非师范教育,积极培育“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办学特色,努力促进师范与非师范教育融合发展,形成了面向基础教育和重庆市战略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定位。经过不懈努力,学校与教育部规建中心合作建立了全国首家“儿童研究院”,是“‘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部“云数融合科教创新”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重庆市首批转型试点高校、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首批文明校园和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学校现有学府大道和南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2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9亿元,9个实验实训中心下辖各类实验实训室94个,截至2020年底,拥有图书资源总量198.35万册以及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的各种数字资源。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地方,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校围绕重庆教育、信息、商贸、文化、健康等五大重点产业服务领域进行布局,现有37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围绕教育服务、健康服务、营商服务三大领域,构建“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特色专业集群,大力促进师范与非师范相互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已获批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1个,重庆市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点3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4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重庆市本科特色专业6个。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生命线,不断深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师范与非师范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校政企协同、一二三课堂协同的“一中心两融合两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12门,市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1755项,其中国家级684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高于重庆市本科平均水平。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改建以来,学校引培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整体素质优良、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31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比47.54%;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7.96%;双师型教师占比23.77%。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3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重庆市优秀女园丁1人、巴渝学者讲座教授2人,巴渝学者青年学者2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领域)1人,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个。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依托自身办学资源禀赋及社会发展需求,以教育学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为抓手,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聚焦“服务0~12岁儿童成长”,提升学校社会贡献度和影响力。获教育部批复建设“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合作共建全国首个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儿童成长的综合科研平台——儿童研究院,建设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及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功能性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儿童大数据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和启智众创空间等一批重庆市政府、市教委、市发改委和市科技局等研究开发平台。近五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科、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75项;公开出版专著、编著、译著10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24篇;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2项、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重庆市科技创新团队7个。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合作育人局面深度拓展。以推进产教融合为牵引,通过人才共育、平台共建、任务共担、成果共享等方式合作育人,积极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先后建成中兴通讯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与凤凰传媒、中兴通讯、东方宇新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国境外80多所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开展了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