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海南高考分数线 > 正文

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黄冈师范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06-15 19:12:07 高考助手网

一、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黄冈师范学院

1、2022年海南高考(不限)类考生上黄冈师范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3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4179名;

2、2022年海南高考(物)类考生上黄冈师范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56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8872名;

3、2021年海南高考(物)类考生上黄冈师范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47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9619名;

4、2021年海南高考(不限)类考生上黄冈师范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4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9429名;

5、2020年海南高考(物)类考生上黄冈师范学院(2)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3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1920名;

6、2020年海南高考(不限)类考生上黄冈师范学院(1)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3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0442名;

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黄冈师范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二、黄冈师范学院在海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黄冈师范学院在海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海南 2022 综合 不限 本科 533 24179 省政府
海南 2022 综合 本科 556 18872 省政府

2、2021年黄冈师范学院在海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海南 2021 综合 本科 547 19619 省政府
海南 2021 综合 不限 本科 548 19429 省政府

3、2020年黄冈师范学院在海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海南 2020 综合 本科 532 21920 省政府
海南 2020 综合 不限 本科 539 20442 省政府
2024年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黄冈师范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黄冈师范学院招生计划在江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黄冈师范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黄冈师范学院招生计划在山东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江西高考多少分能上黄冈师范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年宁夏高考多少分能上黄冈师范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黄冈师范学院在湖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黄冈师范学院在甘肃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年山东高考多少分能上黄冈师范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黄冈师范学院招生计划在湖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黄冈师范学院在江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黄冈师范学院招生计划在河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三、黄冈师范学院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黄冈师范学院地处楚头吴尾、通江达海、和省会武汉同城化的人文重镇与全国宜居城市——湖北省黄冈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拥有750万人口的黄冈市第一高等学府。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历经“省立黄冈乡村师范学校”“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变迁;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黄冈师范学院”;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独立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百余年耕耘,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涉及理、工、农、经、文、史、法、教、管、艺、医等11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拥有硕士研究生、本科两种办学层次,专业体系较为齐全,设有20个教学学院,开设本科专业70个。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002亩,面向全国27个省市招生,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750人。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百名博士引进工程”,现有专任教师1182人,其中正高138人,副高372人,博士407人,硕士584人;有国家和省级各类荣誉专家100余人。学校还聘请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100余名知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兼职教授。学校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稳步推进,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二级认证专业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定点教改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2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8项,省级试点学院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2个,省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6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省级荆楚卓越计划项目6项,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53门,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13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2011至2014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连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10年荣获国家奖(其中连续8年荣获国家一等奖),在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分获银奖和铜奖,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电子设计大赛、“CCTV杯”外语竞赛、“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展、“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重要赛事中都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12年开始独立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现有10个教学学院、11个领域面向全国招收教育硕士,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5人;有教育硕士导师212人,其中,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15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3人,另外聘请行业导师187人。现建有全国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7个。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奖项50余项,超过半数的学生获得过省、市级教学技能竞赛奖项。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湖北省钢结构研发检测共享平台1个,“十四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含培育学科(群)1个),湖北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湖北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湖北省校企联合创新中心5个,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1个;建有李时珍大健康产业研究院、大别山乡村振兴研究院等20多个校内研究机构。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项,参与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6项,主持教育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项目70余项,湖北省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项目230余项。科研成果、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含)奖励75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近430项。学校国际交流广泛,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单位,已与美国、英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先后聘请300余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派出学术骨干310余人次赴国(境)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研修、合作交流;选派近200名师生赴国外开展国际中文教育。2010年,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先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项;2018年,与俄罗斯维亚特卡国立大学合作举办“1+3”联合培养本科教育项目;与斯里兰卡萨伯勒格穆沃大学合作建设“孔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