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湖南高考分数线 > 正文

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宜宾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04-22 18:22:06 高考助手网

一、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宜宾学院

1、2022年湖南高考历史(历史+不限)类考生上宜宾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84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5722名;

2、2022年湖南高考历史(历史+不限)类考生上宜宾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9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9307名;

3、2021年湖南高考历史(历史+不限)类考生上宜宾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1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5502名;

4、2022年湖南高考物理(物理+化学)类考生上宜宾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4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35128名;

5、2022年湖南高考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类考生上宜宾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6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11979名;

6、2022年湖南高考物理(物理+不限)类考生上宜宾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6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07624名;

7、2021年湖南高考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类考生上宜宾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9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86457名;

8、2020年湖南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宜宾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9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86563名;

9、2020年湖南高考文科类考生上宜宾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4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3596名;

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宜宾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二、宜宾学院在湖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宜宾学院在湖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湖南 2022 历史 历史+不限 本科 484 35722 省政府
湖南 2022 历史 历史+不限 本科 495 29307 省政府
湖南 2022 物理 物理+化学 本科 440 135128 省政府
湖南 2022 物理 物理+(化学或生物) 本科 461 111979 省政府
湖南 2022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465 107624 省政府
湖南 2022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471 101121 省政府

2、2021年宜宾学院在湖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湖南 2021 历史 历史+不限 本科 515 25502 省政府
湖南 2021 物理 物理+(化学或生物) 本科 495 86457 省政府
湖南 2021 物理 物理+化学 本科 496 85490 省政府
湖南 2021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498 83646 省政府

3、2020年宜宾学院在湖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湖南 2020 理科 - 本二 492 86563 省政府
湖南 2020 文科 - 本二 542 23596 省政府
2024年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宜宾学院(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宜宾学院招生计划在广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宜宾学院在贵州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2-2018)
宜宾学院在河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2-2018)
宜宾学院招生计划在甘肃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陕西高考多少分能上宜宾学院(附2022-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宜宾学院教务系统官网登录入口:https://jwc.yibinu.edu.cn/
宜宾学院有哪些专业比较好 附2024年开设专业一览表
宜宾学院怎么样 口碑和学校评价好不好
2023年宜宾学院专业排名最好的专业有哪些(王牌+特色专业)
宜宾学院在海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2-2018)
宜宾学院招生计划在云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3原创)

三、宜宾学院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宜宾学院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宜宾市。1978年开始高等教育办学历史,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合并升格为四川省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建校40余年来,学校荣膺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四川省“党建示范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园林式院校”、“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称号。学校现有A区、B区和临港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300亩。固定资产总值约4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8亿元,馆藏图书1153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有13个学部、3个二级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面向南亚东南亚招收留学生,现有学生2.4万余人。学校坚持******办学方向,扎根地方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四川省首批8所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大力实施“2468”总体谋划和“十大专项行动”,厚植“自强不息、至善致远”宜宾学院精神和“求实、求是、开放、创新”校训,形成了“12345”办学治校思想。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荣校”四大战略,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形成了“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办学格局。人才强校推进有力。学校现有教职工1549人,其中,专任教师1275人,博士347人(外籍博士35人),硕士747人,有高级职称教师457人,双师型教师334人;有省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高校教学名师12人;有电子信息、农业、社会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学等硕士研究生导师50名。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杰青等专家学者和外聘教授233人。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以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业人才队伍。教学立校成效显著。学校开设本科专业63个,覆盖文、理、工、管、经、法、教、艺、农、医十大学科门类。近年来,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国家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省级“课程思政”系列项目13项、获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100余项。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各类奖励1194项,获“挑战杯”国家级省级奖131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项目799项,获国家授权专利79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彰显,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0%以上。科研兴校成果丰硕。学校紧扣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省市产业发展,推进政产学协同创新发展。组建了9个省厅级科研创新团队,30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立了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研究院,2个省市级成果转化平台,24个市厅级科研平台,26个校级科研平台。成立了服务南向开放战略的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三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院士工作站、全省高校首个“诺贝尔奖专家联合工作站”。建成第一个厅市共建的“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固态资源发酵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精制川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酒史研究中心、四川省思想家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重点研究平台。建设有四川省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四川省法律援助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0多项,获横向课题520余项。发表理论研究成果1400多篇(部),拥有科技攻关和关键应用技术2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共17项,其中一等奖2项。服务荣校稳步推进。学校主动对接和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着力为省、市产业发展和宜宾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提供应有的服务和支撑。建立了全面服务省市竹、茶、质检、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竹学院、茶学院、质量与标准化学院、自动化与机电工程学院等特色学院,是四川省“精制川茶骨干培育产业”支撑单位之一,与7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地方政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基层管理干部;共建教师教育学院,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教师。“油樟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智慧农业系列集成软件”“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系统运维能力及大数据工程研究”等一批应用性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已为地方培养培训了近2000名基层干部、7万余名各类教育人才,教育服务优势日益突出。对外合作特色明显。学校借力国际化打造转型发展特色,是教育部“中美双百计划”全国首批15所试点高校之一。与湄公河流域5个国家11所高校签订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