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江西高考分数线 > 正文

红河学院在江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06-17 23:59:59 高考助手网

一、红河学院在江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是多少

1、红河学院在江西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3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02264名;

2、红河学院在江西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73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88212名;

3、红河学院在江西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88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82032名;

4、红河学院在江西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75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77492名;

5、红河学院在江西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74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73990名;

6、红河学院在江西2022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1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30778名;

7、红河学院在江西2021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31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26848名;

8、红河学院在江西2020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09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29350名;

9、红河学院在江西2019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7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23656名;

10、红河学院在江西2018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8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24333名;

红河学院在江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二、红河学院在江西2022-2018年录取分数线统计数据

1、红河学院在江西2022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2 江西 理科 本二 463 102264
2022 江西 文科 本二 501 30778

2、红河学院在江西2021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1 江西 理科 本二 473 88212
2021 江西 文科 本二 531 26848

3、红河学院在江西2020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0 江西 理科 本二 488 82032
2020 江西 文科 本二 509 29350

4、红河学院在江西2019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19 江西 理科 本二 475 77492
2019 江西 文科 本二 527 23656

5、红河学院在江西2018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18 江西 理科 本二 474 73990
2018 江西 文科 本二 528 24333
红河学院在江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红河学院在重庆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年山东高考多少分能上红河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红河学院招生计划在内蒙古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红河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红河学院招生计划在贵州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吉林高考多少分能上红河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红河学院招生计划在四川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陕西高考多少分能上红河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红河学院招生计划在吉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贵州高考多少分能上红河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红河学院招生计划在海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三、红河学院学校师资介绍和最新简介

红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成红河学院,是一所云南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州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学校秉持“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和“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西南部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正依托地缘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实践,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近年来,红河学院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根据地方社会发展、产业振兴、技术进步的需要,坚持学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