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内蒙古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内蒙古高考多少分能上同济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06-15 16:07:00 高考助手网

一、内蒙古高考多少分能上同济大学

1、2022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同济大学(中外合作)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60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189名;

2、2022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同济大学(医学类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62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549名;

3、2022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同济大学(B)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7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639名;

4、2021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同济大学(医学类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637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441名;

5、2021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同济大学(B)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9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924名;

6、2020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类考生上同济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637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847名;

7、2022年内蒙古高考文科类考生上同济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86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97名;

8、2021年内蒙古高考文科类考生上同济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61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89名;

9、2020年内蒙古高考文科类考生上同济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63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12名;

内蒙古高考多少分能上同济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二、同济大学在内蒙古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同济大学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内蒙古 2022 理科 本一A 603 1189 教育部
内蒙古 2022 理科 本一A 618 670 教育部
内蒙古 2022 理科 本一A 623 549 教育部
内蒙古 2022 理科 本一B 579 2639 教育部
内蒙古 2022 文科 本一A 586 197 教育部

2、2021年同济大学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内蒙古 2021 理科 本一A 609 1405 教育部
内蒙古 2021 理科 本一A 632 602 教育部
内蒙古 2021 理科 本一A 637 441 教育部
内蒙古 2021 理科 本一B 599 1924 教育部
内蒙古 2021 文科 本一A 618 189 教育部

3、2020年同济大学在内蒙古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内蒙古 2020 理科 本一A 637 847 教育部
内蒙古 2020 理科 本一B 598 3007 教育部
内蒙古 2020 文科 本一A 631 212 教育部
2024年内蒙古高考多少分能上同济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同济大学招生计划在甘肃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山西高考多少分能上同济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在黑龙江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在内蒙古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同济大学在上海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年甘肃高考多少分能上同济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在海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年辽宁高考多少分能上同济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同济大学在河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年黑龙江高考多少分能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年福建高考多少分能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三、同济大学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同济的100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100年;同济的100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100年。——摘自******同志在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4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拓展学科范畴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8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68人。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以及“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495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目前,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13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4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5万余册。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4人,硕士研究生11319人,博士研究生7265人。另有国际学生2088人。拥有专任教师2792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9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