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高考 > 正文

河南理工大学最新排名 河南理工大学排名第199名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属重点高校。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和焦作工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学者先后执校任教,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更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始终坚持**,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特色高水平大学, 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扎实基础、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2676人,院士12人(含双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人,国家专家5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和省骨干教师等2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6000人。学校占地面积3800余亩,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设有22个教学学院和后备军官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建有电工电子、工程训练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7亿元。学校坚持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河南理工大学最新排名 2018河南理工大学排名第199名

在校友会排行榜上,河南理工大学2017年在全国排名是199名;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在全国排名是170名;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在全国排名是166名。以下是河南理工大学历年在全国排名表,供大家参考:

年份排名院校类型
2017199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6170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5166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4163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3171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2167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1188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在聚志愿版排行榜上,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在全国排名第165名;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在全国排名是174名;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在全国排名是178名。以下是河南理工大学历年在全国排名表,供大家参考:

年份排名院校类型
2016165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5174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4178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3183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2192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在金平果排行榜上,河南理工大学2017年在全国排名161名;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在全国排名157名;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在全国排名是168名。以下是河南理工大学历年在全国排名表,供大家参考:

年份排名院校类型
2017161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6157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2015168河南理工大学理工

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学科特色鲜明,理学、经管、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建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方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9个二级学科(方向)硕士点;具有硕士学位推免权和开展本硕、硕博连读资格,拥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权,并在4个专业学位类别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管、文、法、经、教、艺、医九大学科门类。有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2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在2012年国家学科评估中,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第5,矿业工程和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学科居全国前10位。建成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等56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获得87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建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安监总局、国土资源部、测绘局、体育总局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33个,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41个,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6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百年栉风沐雨,世纪锦绣华章。站在新的起点上的河南理工大学,正**,传承兴学育人、强校报国的价值追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奋力推进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续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