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高考 > 正文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标准助学金评定标准,一般多少钱什么时候发

2023-09-08 00:27:52 高考助手网

每所大学都有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设置,各项都有自己的评定标准和金额,本文高考助手网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设置的相关知识点。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标准助学金评定标准,一般多少钱什么时候发

一、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标准助学金评定标准及多少钱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设置情况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资助项目资助金额资助人数或比例
国家资助国家奖学金一次性奖励8000元按省资助中心下发比例确定
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奖励5000元按省资助中心下发比例确定
国家助学金每学年:一等4300元;二等3300元,三等2300按省资助中心下发比例确定
国家助学贷贷款根据学费加住宿费确定,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无限制
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学费减免标准,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根据征兵部门下达名额确定以及退役士兵申请审核确定
残疾大学生免学费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无限制
校内资助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一次性发放500-1000元不等无限制
冬日暖心工程一次性发放500-1000元不等根据各院系实际上报情况为准
学院奖学金一等奖1000元/年/生;二等奖500元/年/生;单项奖100元/年/生。全日制在校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在籍优秀学生
勤工助学固定岗位:每月约300-350元;
临时岗位:每小时12元
按每年各部门上报的实际岗位数量而定
新生入学资助项目针对建档立卡、低保户、特困生进行伙食、交通补贴无限制
绿色通道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暂缓交纳学费。入学后,高校资助部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困难认定,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无限制
学院助学金每学年:一等4300元;二等3300元,三等2300无限制
专利资助发明专利6000元/人,实用新型专利200元/人,外观专利100元/人,软著专利100元/人无限制
校企合作助学金500-1000元/人无限制

二、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相关文章分享推荐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录取分数线统计(附2019-2020年历年分数线)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分,附专业分数线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几本学校,是一本还是二本有专科吗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录取规则和录取条件顺序政策解读2022参考
2022年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哪些院系和专业,比较好的专业排名有哪些2021年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宿舍条件图片环境怎么样,有独立卫生间吗 2021年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一新生开学时间安排,新生什么时候开学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地址在哪里几个校区,哪个城市哪个区
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附2021年最低分数线和位次2021年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重点优势专业名单有那些

三、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介绍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2006年4月,经省、市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市属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坐落于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设有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人文社科系和继续教育学院。全校在职教职工近400人,在校生一万余人。

学校现开设十个专业类22个专业,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艺术设计、通信、物联网、会计等多个专业领域,其中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两个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获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机械制造专业群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入选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移动商务专业为首家与南京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嵌入式联合培养Google跨境电商的高职专业。2015年,为顺应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学校设立了智能制造学院,重点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工业设计、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7个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现已建成“3D打印(增材制造)中心”、“数字化工厂”、“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南京机电莱尼机器人学院”、“海尔智能家居”、“ICT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等6个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获批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11个“1+X”证书试点。2018年,学校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获批“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学校已和中科院南京煜宸激光科技集团、中国航天南京神舟航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暨中国航天3D打印研究中心、航天智能制造南京创新中心、南京特斯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翔集团等四家单位签订了“双创教育战略合作协议”,以“1+N”(平台+课程、项目、队伍、市场推广等)的合作模式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力求在深度合作中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校企携手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