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举办金树国际纪录片论坛
11月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与金树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联合举办的金树国际纪录片论坛在北京与巴黎召开。来自中国、法国的知名纪录片学者、导演与制作人探讨了国际纪录片发展的当下热点与未来趋势,对于中法文明交流、中国纪录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疫情影响,北京论坛采用线上方式举行,并在哔哩哔哩直播,2000多观众以线上方式参与论坛,并与嘉宾进行互动。
11月6日,金树国际纪录片论坛在巴黎星辰电影俱乐部举行,论坛以生态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为议题,深度探讨纪录片对全球生态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社会影响。
论坛由法国纪录片导演、法国迪士尼频道主持人马俊(Emmanuel Sapolsky)主持,巴黎索邦第一大学电影学院ACTE研究院主任教授乔瑟·穆尔(Jose Moure),巴黎艺术研究学者、电视文化节目及纪录片制作人塞尔维·布隆(Sylvie Boulloud)作为现场嘉宾出席论坛。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史馨连线参与论坛。
张同道阐述了纪录片从征服自然、消费自然转向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几次历史性转折,他说“从1922年美国人弗拉哈迪的《北方纳努克》到1956年法国人雅克-伊夫·库斯托的《寂静的海洋》,都表现了征服自然的主题。而从1979年《生命的进化》开启的蓝筹纪录片,以一波三折的戏剧故事、惊险极致的视觉奇观、震撼人心的史诗音乐与悲天悯人的主持人大卫·爱登堡征服了世界观众,为工业化社会里忙忙碌碌的城市人提供了一个纯粹、透明的自然童话一个精神乌托邦。然而,当蓝筹大片在世界各地领受热烈追捧之际,影片的动物主角却正遭受冰川纪以来最严重的挑战。而法国人雅克·贝汉、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自然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奇观与技术美学,更是精神震撼与生活启示:人类应该怎样面对日益脆弱的自然生态?几乎所有影片结尾都变成了牧师布道一样的神圣呼唤。”
乔瑟·穆尔教授认为:“生态纪录片既包含了突显环境问题或生态意义的影片,也包括生态主义者表达见解与呼吁的作品。与生态剧情片以科幻或灾难形式令观众震惊,在恐吓下了解生态危机的模式不同,生态纪录片很多被称作斗争电影,具有很强的煽动力,也更直接地介入当代社会。它可以更好地跟观众分享具体的人与自然的经验与情感,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一批针对生态问题给予相应解决方案的影片很有积极的建设意义,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海洋环境探索电影节大奖的法国纪录片导演塞尔维·布隆表达了对当代生态纪录片浪潮的观点。
史馨梳理了在全新开放的文化视域下法国生态纪录片的流变,指出21世纪以来法国及欧美兴起的生态纪录电影浪潮以长期“背景化”的自然为主体,重新审视和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力促成了生态中心主义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全球推广。在宏大叙事、奇观镜头的巨片模式之外,也出现了前瞻性的务实倾向,形成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最后,张同道讲述了中国当代生态纪录片现状,引起法国嘉宾和与会观众极大的兴趣。论坛嘉宾对未来生态纪录片的发展纷纷提出建议,呼唤更多能够分享经验和细腻感受,具有行动力、影响力的“力量型”生态纪录片。
北京论坛分为两场,第一场“教育纪录片:学术价值与社会担当”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副主任樊启鹏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CNEX联合创始人陈玲珍、清华大学教授雷建军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虹参加了论坛。
作为《小人国》《零零后》的参与者,樊启鹏导演了《我不是笨小孩》,年初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他梳理了近年来教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表示教育纪录片是纪录片跨界的行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他说,和不同领域专家的跨界合作,是增加教育纪录片深度和知识性的重要方式。
曾导演《小人国》《零零后》等教育纪录片的张同道表示,拍摄教育纪录片的重要动力在于,通过纪录片参与孩子的成长,并把这份成长的秘密分享给观众。教育的问题是跨越阶级、跨越地域的,教育纪录片以问题为导向,去做教育的横切面,去解决千万家庭内在的教育焦虑。
雷建军监制的纪录电影《大学》今年暑期刚刚上映,他希望通过影片去探讨当今中国社会对于大学的理解,以及大学生自身对于大学的理解。拍教育纪录片的基本逻辑,应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选取个体的故事去呈现。就像对抗病毒需要疫苗一样,我们离不开教育纪录片。
陈玲珍曾监制《棒!少年》《告别12岁》等多部教育纪录片,她认为,拍纪录片不能太功利,耐心很重要,真正很棒的纪录片都是拿时间绣的花朵。在教育纪录片创作中,对于人物的可观赏性、事件的重要性以及议题社会价值的评估是最基本的。教育纪录片既要感性表达,又要理性抵达,既要体现学术价值,又要有社会担当。
第二场论坛为“自然纪录片:科学价值与文化使命”,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教师喻溟主持,北京电影学院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教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片项目负责人史岩、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孙书云等参加了论坛。
喻溟是《零零后》电影版、电视版与国际版的执行导演,她说,近年来,中国自然纪录片领域不断涌现优秀作品,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中国的生态文明,也探索着中国纪录片的品牌化之路。自然纪录片具有高投资、高价值、全球化等特点,其内涵超出了单纯生态学的范畴而具有了更多的属性这些特色动植物成为了中国形象的担当,具有了符号的功能。她希望与嘉宾一起探讨中国自然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其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
胡智锋认为中国自然纪录片着眼于人类,反映着人类情怀和人类意识的提升,并认为其带来了三个方面的价值,即科学价值、专业价值和教育价值。动物植物所代表的中国符号,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意义重大。纪录片要选择体现中国价值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迎合全球兴趣点的动植物符号去进行记录和传播。同时,以天人合一的视角,展现中国人的人生观、自然观、文化观、审美观。
史岩以《雪豹的冰封王国》为例,强调自然纪录片是把中国珍稀野生动物介绍给世界的一种绝佳方式,展现着人和自然相处的一种和谐方式,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好的传播价值。自然类纪录片第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第二与人类的创造有关,对技术研发、设备投入等要求颇高,其展现着中国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的互动性。
孙书云结合《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提出自然纪录片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它不仅起到了传播和交流的作用,更传递着一种情感的认同,启发、推动着人类对于自然的危机思考和行动意识,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种科学的方式进行反思,也为世界的生态反思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李成才结合《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提出自然纪录片是自然滋养心灵的情感外化,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心灵给养的表达,更带来一种技术上和美学上的突破。要通过自然的记录,从自然和植物中找到修身的东西,汲取自然的力量以重塑心灵。要试图通过影片去凝视我们的文化,去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
(1).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寒假放假时间什么时候开始及开学时间安排
(2).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央巡视整改责任单位工作推进会
(3).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专业排名,附特色重点王牌专业名单
(4).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奖学金标准助学金评定标准,一般多少钱什么时候发
(5).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纪委全委会部署推进巡视整改和监督工作
(6).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选科要求对照表在重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专业选科重庆要求
(7).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选科要求对照表在重庆,北京师范大学专业选科重庆要求
(8).北京师范大学召开2022年研究生自命题工作专题会议
(9).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选科要求对照表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专业选科北京要求
(10).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选科要求对照表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专业选科北京要求
金树国际纪录片节创办于2016年,已在欧洲成功举办5届。从第6届开始,金树国际纪录片节与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国际学术论坛,以纪录片促进国际文明交流,实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此论坛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发展战略伙伴”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