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最新排名 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27名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占地面积约405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三个校区,五山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校园内湖光山色、绿树繁花,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广州国际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创新城,与广州大学城隔岸相望。三个校区交相辉映,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是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调入湖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5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组建而成,1988年改为现名。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作为组建基础的中山大学工学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由1930年成立的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和1940年成立的私立广州大学理工学院合并而成;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岭南大学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其历史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广东工艺局。这些院校是早期中国南方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华南理工大学最新排名 2018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27名
在校友会排行榜上,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在全国排名是27名;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在全国排名是31名;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在全国排名是33名。以下是华南理工大学历年在全国排名表,供大家参考: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类型 |
2017 | 27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6 | 31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5 | 33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4 | 27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3 | 27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2 | 28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1 | 28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0 | 30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在聚志愿版排行榜上,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在全国排名第21名;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在全国排名是21名;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在全国排名是24名。以下是华南理工大学历年在全国排名表,供大家参考: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类型 |
2016 | 21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5 | 21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4 | 24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3 | 23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2 | 24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1 | 24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0 | 24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在金平果排行榜上,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在全国排名27名;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在全国排名27名;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在全国排名是27名。以下是华南理工大学历年在全国排名表,供大家参考: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类型 |
2017 | 27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6 | 27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2015 | 27 | 华南理工大学 | 理工 |
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2012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2013年1月,入选《中国大学评价》的“中国一流大学”行列;同年,再次进入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6年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整体进入300强,工科领域排名跃升至全球第22名。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化学、材料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8个学科进入国际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治学严谨,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坚持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38万多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