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639分理科能上什么大学,成绩639分录取的大学有哪些
河南高考639分理科能上大学名单有:四川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
一、河南高考639分理科能上什么大学
2021河南639分左右的大学名单 | ||||||
序号 | 大学名称 | 年份 | 科目 | 最低分数 | 最低位次 | 招生类型 |
---|---|---|---|---|---|---|
1 | 四川大学 | 2021 | 理科 | 642 | 6374 | 普通类 |
2 | 上海科技大学 | 2021 | 理科 | 641 | 6621 | 普通类 |
3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2021 | 理科 | 635 | 8421 | 普通类 |
4 | 山东大学 | 2021 | 理科 | 638 | 7501 | 普通类 |
5 | 西安交通大学 | 2021 | 理科 | 635 | 8421 | 医护类 |
6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21 | 理科 | 642 | 6374 | 普通类 |
7 | 上海财经大学 | 2021 | 理科 | 642 | 6374 | 普通类 |
8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2021 | 理科 | 641 | 6621 | 普通类 |
9 | 北京师范大学 | 2021 | 理科 | 636 | 8107 | 普通类 |
10 | 重庆大学 | 2021 | 理科 | 637 | 7791 | 普通类 |
11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2021 | 理科 | 641 | 6621 | 普通类 |
12 | 华南理工大学 | 2021 | 理科 | 644 | 5865 | 普通类 |
13 | 北京理工大学 | 2021 | 理科 | 638 | 7501 | 其他单列 |
二、部分高考639分录取的大学简介
1、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红色甲工”);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2020年进入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强。 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2、重庆大学: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创办于1929年,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国家高教部(高教部1958年并入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9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中管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 类)”。
3、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百余年间,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