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前家长该如何减压
1了解孩子综合水平,接受既定现实
家长们焦虑的根源往往在于担心孩子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但家长需要认清一个事实:进入高考倒计时阶段,孩子通过最后的努力能改变的其实很少,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高考最后的结果其实是由孩子高中三年的努力积淀而成,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永远不要以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所以家长们需要通过与孩子以及老师的沟通,通过观察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以及考试成绩,对孩子的综合水平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并接受这个既定事实,消除侥幸心理,做好对高考结果的保守估计和最坏打算,并通过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保持坦然和平常心,最坏也不过如此,剩下的交给孩子去努力就好。
2摒弃“一考定终身”的固化思维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中,部分家长和孩子往往形成“一考定终身”的固化观念,认为只有读了一流大学毕业后才能有好出路。其实不然,事实是:一流大学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步入大学后缺乏自律、沉迷游戏而荒废课业导致最终无法顺利毕业。而一些不被大众所看好的二本、三本院校每年也有一部分比例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与一流院校学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好工作或者考取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每年的校招就是最好的例证,四大每年招收的应届毕业生中不乏一些双非院校(非211、985)的学生,因为四大看中的是工作能力而非本科出身。家长们需要主动去了解“后高考阶段”的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对孩子大学阶段以及步入社会后能发生的变化有清晰的认识,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非过分看重分数。
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不同之处在于:高中阶段分数被作为考查孩子优秀与否的单一标准,而大学和社会更看中孩子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考核则是由对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结果导向性等因素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构成的。在这些因素中,分数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
3避免潜在攀比心理
有些家长的焦虑是源于跟其它考生家长对比孩子的成绩后,产生自己孩子成绩不如人的心理落差。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其实是攀比心理在作祟。家长们需要避免攀比心理,考前和考后阶段尽量避免与其它家长对比各自孩子的成绩。满足感并非源于与别人攀比过程中产生的优越感,而是源于对孩子努力的认同以及对既定现实的平常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是不可以被复制的,高考高分也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迈过高考之后,家长和孩子就会发现,在大学和社会众多的挑战和机会面前,高考会显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