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山东高考分数线 > 正文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06-17 16:24:22 高考助手网

一、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是多少

1、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22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7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227259名;

2、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21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71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215762名;

3、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20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76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218649名;

4、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5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59753名;

5、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56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160487名;

6、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19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0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41203名;

7、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18年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4分,最低录取位次排名为46450名;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二、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22-2018年录取分数线统计数据

1、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22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2 山东 综合 - 1段 467 227259

2、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21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1 山东 综合 - 1段 471 215762

3、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20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20 山东 综合 - 1段 476 218649

4、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19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19 山东 理科 - 本科 465 159753
2019 山东 文科 - 本科 520 41203

5、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2018年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数据

年份 招生省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2018 山东 理科 - 本科 456 160487
2018 山东 文科 - 本科 514 46450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山东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招生计划在江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浙江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招生计划在湖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辽宁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年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招生计划在四川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在四川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招生计划在重庆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招生计划在甘肃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招生计划在广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三、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学校师资介绍和最新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是1998年经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独立学院。自2014年始,泰国正大集团全面加入到浦江学院的建设发展之中。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9666人,设有10个二级学院、35个本科专业方向,是一所工、管、艺、经、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国际化的应用型大学。  学院以“因梦想而伟大、因学习而改变、因行动而成功”为校训,坚持“工本位”的办学模式,秉持“善学习、会思考、能工作、懂文化、明是非、有担当”的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社会与业界现实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和参与的积极性,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主动意识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办学特色:发挥合作办学优势,稳步落实“工本位”办学特色  办学过程中,学院依托正大集团雄厚的产业背景,根据正大集团农牧业、食品业、商业零售业,特种车辆、物流、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传媒、制药等领域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根据“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开展契合企业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协同发展新兴合作模式,合作领域涉及学校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