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招生计划在山东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原创)
一、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山东招生计划专业代码和人数
1、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山东的金融学专业专业招生人数为4人;
2、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山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招生人数为4人;
3、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山东的会计学专业专业招生人数为4人;
4、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山东的机械工程专业专业招生人数为10人;
5、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山东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专业招生人数为6人;
6、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山东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招生人数为8人;
二、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招生计划在山东的招生和人数代码
1、2022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山东的招生计划和人数代码4
专业名称 | 招生省份 | 年份/批次 | 专业招生代码 | 招生计划人数 | 选科要求 | 科目 |
---|---|---|---|---|---|---|
金融学 | 山东 | 2022 / 1段 | 01 | 4 | 不限 | 综合 |
汉语言文学 | 山东 | 2022 / 1段 | 03 | 4 | 不限 | 综合 |
会计学 | 山东 | 2022 / 1段 | 05 | 4 | 不限 | 综合 |
机械工程 | 山东 | 2022 / 1段 | 08 | 10 | 物 | 综合 |
智能制造工程 | 山东 | 2022 / 1段 | 0A | 6 | 物 | 综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山东 | 2022 / 1段 | 0D | 8 | 物 | 综合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山东 | 2022 / 1段 | 0F | 6 | 物 | 综合 |
土木工程 | 山东 | 2022 / 1段 | 0M | 8 | 物 | 综合 |
2、2021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山东的招生计划和人数代码4
专业名称 | 招生省份 | 年份/批次 | 专业招生代码 | 招生计划人数 | 选科要求 | 科目 |
---|---|---|---|---|---|---|
金融学 | 山东 | 2021 / 1段 | 01 | 6 | 不限 | 综合 |
汉语言文学 | 山东 | 2021 / 1段 | 03 | 8 | 不限 | 综合 |
会计学 | 山东 | 2021 / 1段 | 05 | 4 | 不限 | 综合 |
机械工程 | 山东 | 2021 / 1段 | 08 | 8 | 物 | 综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山东 | 2021 / 1段 | 0C | 8 | 物 | 综合 |
电子信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 | 山东 | 2021 / 1段 | 0E | 8 | 物 | 综合 |
土木类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山东 | 2021 / 1段 | 0J | 8 | 物 | 综合 |
3、2020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在山东的招生计划和人数代码4
专业名称 | 招生省份 | 年份/批次 | 专业招生代码 | 招生计划人数 | 选科要求 | 科目 |
---|---|---|---|---|---|---|
金融学 | 山东 | 2020 / 1段 | 01 | 6 | 不限 | 综合 |
汉语言文学 | 山东 | 2020 / 1段 | 03 | 8 | 不限 | 综合 |
会计学 | 山东 | 2020 / 1段 | 05 | 6 | 不限 | 综合 |
机械工程 | 山东 | 2020 / 1段 | 09 | 4 | 物 | 综合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山东 | 2020 / 1段 | 0C | 4 | 物 或 化 | 综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山东 | 2020 / 1段 | 0D | 6 | 物 | 综合 |
电子信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 | 山东 | 2020 / 1段 | 0F | 6 | 物 | 综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山东 | 2020 / 1段 | 0G | 8 | 物 | 综合 |
土木类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山东 | 2020 / 1段 | 0L | 8 | 物 | 综合 |
三、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的最新学校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是中国矿业大学以新机制举办的独立学院,成立于1999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作为独立学院办学,是江苏省最早批准办学的独立学院之一。学院坐落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一城青山半城湖”美誉的江苏省徐州市。学院在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办学,地处徐州南部风景区,与美丽的云龙山、云龙湖及四季葱茏的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邻,位于城市繁华地带,购物、餐饮、休闲等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多路公交车及地铁3号线直达校园门口,交通便利。校园内有完备的教学研究设施,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2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了低碳能源研究院、物联网(感知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