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陕西高考分数线 > 正文

陕西高考多少分能上运城职业技术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06-16 16:43:22 高考助手网

一、陕西高考多少分能上运城职业技术大学

1、2020年陕西高考理科类考生上运城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35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24098名;

2、2020年陕西高考理科类考生上运城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名;

3、2020年陕西高考文科类考生上运城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1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51464名;

4、2020年陕西高考文科类考生上运城职业技术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名;

陕西高考多少分能上运城职业技术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二、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在陕西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0年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在陕西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陕西 2020 理科 本二 359 124098 省教育厅
陕西 2020 理科 专科 - - 省教育厅
陕西 2020 文科 本二 413 51464 省教育厅
陕西 2020 文科 专科 - - 省教育厅
2024年陕西高考多少分能上运城职业技术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在山西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在辽宁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在黑龙江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招生计划在广东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山东高考多少分能上运城职业技术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招生计划在甘肃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在内蒙古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在贵州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招生计划在山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在广东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招生计划在天津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三、运城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始建于2006年。2015年获山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7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8年被确定为“山西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首批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2019年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学校秉承“做学合一,厚实融通”校训,践行工程教育理念,创新“引、育、养、练”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面向智慧矿山、智能制造、文化旅游及健康养老等产业领域,设有6个本科专业、39个专科专业。近五年来,建有省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11所涉煤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出版教材120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2项;获技能竞赛奖国家级43个、省级323个。学校坚持走校企共建共创共享、产教融合发展之路,持续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近五年来,承担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67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217项;授权专利227项;发表论文1024篇,其中核心及以上55篇,省级优秀学术论文成果奖5项。服务煤炭行业产业升级,开展重点产煤县煤矿安全专题研究班等国家级培训100人次,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专题研修班等省级培训300人次;服务企业技术与产品升级,开展职工培训2.6万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5000余人次;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开展下岗职工培训1000余人次;服务中国矿大、太原理工等11个涉煤高校学生实习9587人次;培训收入4000余万元。学校还是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教育10000余人次。学校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以产权关系、长期合作关系为纽带,创新合作机制,构建多企、多校共同建设、协同发展、共享价值的生态圈。学校是省级煤矿智能化开采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基地”,“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共建单位,运城市先进制造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与上海创力、常州易控等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新的起点,学校将深入贯彻************************思想,全面推进本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力争在职业本科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社会培养具有工程思维、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技能素养的中坚力量,为实现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