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全国最新排名 附就业前景方向
很多同学关注全国开设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最新排名数据,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额最新的2023年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全国最新排名表,附加该专业的专业介绍和就业前景数据,希望大家选择该专业时有帮助。
一、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全国最新排名
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前10名的大学有:清华大学(排名第1)、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2)、同济大学(排名第3)、北京大学(排名第4)、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5)、南京大学(排名第6)、浙江大学(排名第7)、北京工业大学(排名第8)、南开大学(排名第9)、天津大学(排名第10)。
排名 | 院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专业排名等级 |
---|---|---|---|
1 | 清华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3 | 同济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4 | 北京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5 | 北京师范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6 | 南京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7 | 浙江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8 | 北京工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9 | 南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10 | 天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11 | 大连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12 | 上海交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13 | 河海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1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15 | 华南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A- |
16 | 北京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17 | 复旦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18 | 华东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19 | 东南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20 | 厦门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21 | 山东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22 | 中国海洋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23 | 武汉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24 | 华中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25 | 中国地质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26 | 湖南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27 | 中山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28 | 四川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29 | 重庆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30 | 昆明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31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32 | 北京化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33 | 中国农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34 | 山西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35 | 大连海事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36 | 吉林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37 | 东华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38 | 华东师范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39 | 上海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40 | 南京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41 | 中国矿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42 | 江苏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43 | 浙江工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44 | 武汉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45 | 桂林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46 | 兰州交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4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48 | 北京林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49 | 华北电力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50 | 太原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51 | 上海师范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52 | 江南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5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54 | 南昌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55 | 南昌航空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56 | 河南师范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57 | 中南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58 | 西南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59 | 西安交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60 | 西安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61 | 长安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6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63 | 中国石油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B- |
64 | 中国人民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65 | 北京建筑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66 | 天津工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67 | 东北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68 | 南京工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69 | 南京农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70 | 苏州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71 | 合肥工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72 | 安徽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73 | 济南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74 | 暨南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75 | 兰州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76 | 重庆工商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77 | 广东工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78 | 北京交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79 | 北京工商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80 | 河北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81 | 上海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82 | 常州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83 | 南京林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84 | 浙江工商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85 | 福州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86 | 青岛理工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87 | 郑州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88 | 武汉纺织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89 | 华中农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90 | 湘潭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91 | 广西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92 | 西南交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93 | 沈阳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94 | 天津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95 | 内蒙古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96 | 大连交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97 | 吉林建筑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98 | 燕山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99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00 | 上海海洋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01 | 安徽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02 | 福建师范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03 | 青岛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04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05 | 华南农业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06 | 广西师范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07 | 西南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08 | 西北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09 | 陕西科技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10 | 青岛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111 | 广州大学 | 水质科学与技术 | C- |
二、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
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工程类企业:污水处理、水质工程规划、水处理系统设计、技术开发; 政府、事业类单位:水质分析、水质化验、水质监测、水质管理、水污染控制等等。
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研究水在社会循环过程中水质变化规律和水质控制技术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以水质基础科学、水处理与水质调节技术为主导研究内容,开发和利用水处理及水质控制高新技术,提供满足特定水质、水量要求的工业用水,实现大型工业系统设备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质问题是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就业前景广阔。
三、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化学、化工、材料、电子、计算机、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等学科宽厚的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各个工业领域的水质控制技术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具备水处理工艺、设备和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从事水质科学研究、水质工程规划、水处理系统设计、水质监测与控制、材料保护、水处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以及在相关企业从事生产运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2. 较全面地掌握水质科学、化学、化工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金属腐蚀原理与防腐蚀技术、水质分析监测和水质工艺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水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其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趋势;
3.获得水质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水处理及水质调控系统的调试、运行和管理及水质分析监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初步具备进行水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