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助手网 > 青海高考分数线 > 正文

青海高考多少分能上青海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一、青海高考多少分能上青海民族大学

1、2022年青海高考理科类考生上青海民族大学(蒙汉双语授课)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22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9075名;

2、2022年青海高考理科类考生上青海民族大学(预科班)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34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5095名;

3、2022年青海高考理科类考生上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38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0125名;

4、2021年青海高考理科类考生上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39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8922名;

5、2020年青海高考理科类考生上青海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36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2552名;

6、2020年青海高考理科类考生上青海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34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5823名;

7、2021年青海高考文科类考生上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预科班)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54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237名;

8、2021年青海高考文科类考生上青海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授课)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6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741名;

9、2020年青海高考文科类考生上青海民族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45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083名;

青海高考多少分能上青海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二、青海民族大学在青海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青海民族大学在青海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青海 2022 理科 本一 223 29075 省政府
青海 2022 理科 本一 345 15095 省政府
青海 2022 理科 本一 352 14087 省政府
青海 2022 理科 本一 381 10125 省政府
青海 2022 理科 本一 416 6458 省政府
青海 2022 文科 本一 322 11820 省政府
青海 2022 文科 本一 415 4474 省政府
青海 2022 文科 本一 427 3616 省政府
青海 2022 文科 本一 459 1885 省政府
青海 2022 文科 本一 477 1273 省政府

2、2021年青海民族大学在青海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青海 2021 理科 本一 255 26664 省政府
青海 2021 理科 本一 340 15564 省政府
青海 2021 理科 本一 346 14738 省政府
青海 2021 理科 本一 395 8922 省政府
青海 2021 理科 本一 434 5386 省政府
青海 2021 文科 本一 318 11057 省政府
青海 2021 文科 本一 407 4493 省政府
青海 2021 文科 本一 410 4296 省政府
青海 2021 文科 本一 454 2237 省政府
青海 2021 文科 本一 468 1741 省政府

3、2020年青海民族大学在青海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青海 2020 理科 本一 369 12552 省政府
青海 2020 理科 专科 343 15823 省政府
青海 2020 文科 本一 452 3083 省政府
2024年青海高考多少分能上青海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青海民族大学招生计划在河北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2024年海南高考多少分能上青海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2024年重庆高考多少分能上青海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青海民族大学在江苏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2024年湖北高考多少分能上青海民族大学(附2023-2018最低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青海民族大学招生计划在福建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青海民族大学招生计划在山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青海民族大学招生计划在天津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青海民族大学在湖北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青海民族大学在青海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排名(2023-2018)
青海民族大学招生计划在江西的招生人数和批次代码(2024原创)

三、青海民族大学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12日,是青藏高原第一所高等学府。学校于1979年招收藏语言文学、民族史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成为青海省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单位。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与天津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博士研究生特需人才。201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方向,肩负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民族地区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谱写了青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气壮山河的精彩华章。学校始终立足青海大地,面向民族地区,牢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的宗旨,坚守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了10万余名来自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的各民族人才,其中有5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8千余名在西藏、新疆工作,先后涌现出以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和53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300多名厅局级领导和12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0余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和各项改革发展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目前,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的15156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385名,占在校学生的55.32%。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有效汇聚了李文实、夏日东、芈一之、胡安良、祁顺来、毛继祖、贾晞儒、吴启勋、马成俊等一批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极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学校现有1177名教职工,专任教师734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58名、副高级职称27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97名。拥有国家*领军人才1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省高端人才*杰出人才1名、青海学者1名。学校高度重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人文社会学科始终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优势地位,与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相衔接的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藏医药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形成规模、富有特色。学校现有23个学院(含青海干部网络学院),一个民族学国家级一流建设学科和中国语言文学省级一流建设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哲学、艺术学十一大门类,其中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33个,占比为55.93%,理工医类本科专业26个,占比为44.07%,形成了较为综合的文、理、工学科结构布局。学校始终扎根青海大地,立足时代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的标志性成果。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9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冷门“绝学”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招标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61项;出版专著教材296部,发表论文1822篇,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70余项。现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海基地、青藏高原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环境资源法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研究基地等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民委国别中心,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等8个省级科研机构和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等27个校级科研机构;有国家民委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